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辅车相依,事事关心:小学班级育人实践探索

辅车相依,事事关心:小学班级育人实践探索

徐汇区上海小学 张薇

[摘要]

本文以“辅车相依,事事关心”为育人理念,立足小学班级实际,通过活动实践、岗位建设、家校合作等策略,系统构建了“分阶段、多维度”的育人模式。研究聚焦学生熟悉感、归属感与责任感的梯度培养,依托实践体验与动态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优化了班级生态,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合格小公民,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

[关键词]小学班级;实践育人;家校协同;核心素养

 

一、引言

班级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其育人效能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然而当前班级育人工作普遍存在重管理轻体验、目标模糊化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结合班级实情,提出“辅车相依,事事关心”的育人理念,探索知行合一的育人路径。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积极的价值观,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传统的班级育人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构建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育人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理念构建:辅车相依,事事关心的理论内涵

“辅车相依”出自《左传》,喻指事物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将其融入班级育人,强调两重内涵:一是关系共生,班级作为微型社会,需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集体的依存性,通过协作实践深化社会认知;二是主动关怀,以“事事关心”为行动准则,鼓励学生从班级事务到社会议题中培养责任意识。

 该理念契合“社会参与”核心素养要求,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形成呼应。陶行知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班级育人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和社会事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正是“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辅车相依,事事关心”的理念也与现代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相契合。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在班级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目标体系:基于班情的三阶梯度设计

(一)班情诊断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某小学2019级学生(42人),独生子女占比67%,二胎家庭学生14人。前期调研显示,学生在生活技能和责任意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45%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弱,生活技能分化明显;73%的学生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在社会参与能力和责任感培养方面的欠缺,为后续育人目标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目标分层

年段

核心目标

具体举措

理论依据

低年段

熟悉感建立

破冰活动、校园探秘、岗位启蒙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中年段

归属感深化

固定岗位责任制、班级文化共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高年段

责任感内化

岗位轮换制、社区志愿服务、议题式探究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低年段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因此,通过开展破冰活动、校园探秘等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和班级同学,建立对班级和学校的初步认知。同时,进行岗位启蒙,让学生初步了解班级岗位的职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中年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学生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此时,实施固定岗位责任制,让学生在固定的岗位上履行职责,为班级做出贡献,从而增强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通过班级文化共建,如制定班级口号、班歌等,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归属感。

 高年段参考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岗位轮换制,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挑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换位思考能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议题式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实践策略:体验为基,评价为翼

(一)全员参与,激活学生主体性

1. 全员岗位制,微治理

实施“全员岗位制”,学生自主申报“节能管理员”“图书管家”等12类岗位,每月述职并接受同伴评议。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例如,二年级“课间安全员”岗位设立后,班级获评示范班次数明显增多,这充分体现了班级微治理的成效。

2. 校内外联动,拓视野

校内依托“新生入学阶段汇报”“十岁生日庆典”等仪式活动,强化集体认同。这些仪式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纪念,更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契机。校外班级开展“长江鲟保护计划”(联合家长志愿者),学生撰写倡议书。通过这类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3. 学科相融合,促自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嵌入“班级议事厅”模块,模拟社区问题解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习作主题与班级活动结合(如《我们的岗位故事》),让学生在写作中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深化了对班级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在全员参与的实践中,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自主申报岗位、参与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不仅学会了自我管理,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班级议事厅”模块中,学生模拟社区问题解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主体性的激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家校协同,构建育人合力

1. 家校协同,深度参与

家校协同是班级育人模式的重要支撑。家长志愿者的深度参与。家长志愿者在班级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长江鲟保护计划”中,家长志愿者不仅提供了专业支持,还与学生共同撰写倡议书。这种深度参与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家长成为学生成长的积极助力者。此外,家长志愿者还参与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如“新生入学阶段汇报”“十岁生日庆典”等仪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认同感。

2. 多元评价,合力育人

此外,家校协同还体现在评价机制中。低年级采用“星星积分卡+吉祥物勋章”可视化评价,这种直观的评价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高年级引入“360度评价表”(自评30%+同伴30%+教师25%+家长15%),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和家长评四个维度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不仅增强了家校沟通,还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合力。

家校协同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家长志愿者的参与和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学生在生活技能、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90%的家长反馈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社会实践参与率达到了100%。这些数据表明,家校协同不仅优化了班级生态,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动态评价,驱动学生持续成长

1. 成长档案,精准指导

建立“成长档案袋”是动态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档案袋中收录了学生的岗位日志、活动反思、作品展示等内容,全面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这种过程性记录不仅帮助学生及时反思和调整行为,还为教师提供了精准指导的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岗位日志,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2.班级日志,互促互评

班级日志的互动评价是动态评价的另一重要形式。通过班级日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日志沟通和反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评价生态。这种实时互动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驱动力,还让班级育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态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持续成长起到了显著的驱动作用。通过过程性记录和实时互动评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进步。例如,学生在班级日志上记录分享自己的活动反思后,能够收到教师及学生群体的鼓励和建议,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这种动态评价机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驱动力,还为班级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实施成效与反思

在班级育人实践中,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提高,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学生能力发展方面,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家校协同方面,家长志愿者参与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家校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合力。育人模式形成了“理念-目标-策略-评价”的完整闭环,更加系统、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资源整合方面,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理念引领,夯实育人根基

在班级育人实践中,以“辅车相依,事事关心”的理念为指引,结合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全员岗位制”引导学生在协作实践中深化对集体的认同感,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秉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从班级事务到社会议题中主动关怀,培养责任感。这种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相互依存性,为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目标分层,优化育人路径

在班级育人实践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层设计育人目标,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促进其全面成长。

1.横向拓展:多元能力培养

在横向维度上,注重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岗位设置,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成长。例如,通过“全员岗位制”,学生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我管理,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校内外联动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科融合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建立联系。

2.纵向深化:持续素养提升

在纵向维度上,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持续成长,设计了递进式的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提升。在低年级,通过破冰活动和岗位启蒙,帮助学生建立对班级和学校的初步认知,培养参与意识;在中年级,通过固定岗位责任制和班级文化共建,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在高年级,通过岗位轮换、社区服务和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纵向深化的目标设计,契合学生从认知启蒙到情感归属再到道德发展的心理成长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机制创新,提升育人效能

引入多元主体评价,契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低年级采用可视化评价激发积极性,高年级引入“360度评价表”全面反映学生发展。同时,建立“成长档案袋”,契合过程性评价理念,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为教师精准指导提供依据。此外,利用班级日志等实现动态反馈,契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增强学生自我驱动力,驱动持续成长。这些机制创新不仅提升了育人效能,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然而,当前育人模式在跨年级衔接设计上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育人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出现目标断层的情况。此外,现有的评价工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但还不够完善。

六、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育人模式通过梯度目标引领、实践体验赋能、多元评价驱动,有效激活了班级育人活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班级生态得到了优化。未来,将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场域,探索“班级-社区-社会”联动机制,为培养新时代小公民提供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 教育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 (2016-09-13)[2024-01-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65/201609/t20160913_28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