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信息科技赋能少先队实践教育的路径探索——以校红领巾数字电视台活动实施为例

【摘要】信息科技培养目标与少先队活动的一致性,为信息科技赋能少先队实践教育开辟了新路径。以校红领巾数字电视台为例,通过聘请特邀辅导员、聚合课程资源的方式,帮助少先队员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实现电视台数字化转型与高效运行,活跃少先队组织生活的文化阵地,使其成为强化少先队员政治启蒙的宣传窗口,推动少先队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促进少先队员全面成长。

【关键词】信息科技;红领巾电视台;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同时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增强课程思想性、实践性,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促进课程协同育人。《少先 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也提出,要提高媒介素养,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可见,信息科技培养目标与少先队活动具有一致性,可整合实施。2024年《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室(队角)建设细则(试行)》指出,具备条件的可以配备红领巾电视台等相关设备,以此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

  在教育数字化改革背景下,要满足少年儿童对新科技、新体验的向往,做到“关心孩子之关心、喜欢孩子之喜欢、运用孩子之运用”,培育具备科技素养的时代新人。为此,数字化创新红领巾电视台建设,切实发挥其在红领巾阵地中政治引领、组织教育及实践育人等方面的显著作用,为少先队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信息科技赋能红领巾电视台的定位

  信息科技赋能红领巾电视台致力于构建多元化数字阵地,通过发挥其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及个性化等特点,旨在为少先队员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实践体验的新平台,拓展了他们参与、体验与成长的新渠道,开拓了对他们进行政治启蒙的新途径。

  (一)宣传的窗口 强化政治启蒙

  坚持用“童言童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孩子们听得懂红色故事,是新时代少年儿童思想引领工作的关键路径。电视台以信息科技为支撑,依托少先队节庆日,定期推出红色专题节目。通过数字故事、情景模拟、微视角等数字化手段,讲好“儿童化”政治,增强少先队员的代入感,让政治启蒙更有温度。利用直播互动拉近了嘉宾与队员间的距离,增进队员认同感,强化政治启蒙,帮助队员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二)展示的平台 活跃组织生活

  遵循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引导孩子树立信心,满足少年儿童渴望被关注、被认可并展现自我价值的成长需求,信息科技重塑了队员展示平台,互动直播彰显了少先队员的风采,更激发了队员们的参与热忱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平日极少发言的林队员,在“传统文化我来讲”栏目筹备时用自己擅长的沙画演绎《嫦娥奔月》。在特邀辅导员的指导下,林队员录制并剪辑数字作品,流畅的动作、生动的画面和自信的表达让队员们从惊讶到赞叹,《会说话的沙粒》这一节目让队员们重新认识了这位“小透明”。

  (三)活动的载体 推动实践育人

 立足“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的实践理念,信息科技促进少先队活动形式的创新、内容的丰富,满足少年儿童对新事物的渴望,让队员更喜欢、更愿意参与其中。电视台作为落实少先队实践育人的创新活动载体,每期节目的主题确立、内容策划、形式筛选及作品制作等环节均回归于队员,使之成为少先队员认知自我、探索世界、锤炼品格的宝贵经历。实践中,队员深刻体悟到团队的力量,既增强了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还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进一步激发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

  二、学校少先队宣传渠道的运行现状

  学校现有的少先队宣传渠道,如: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宣传栏等,在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增强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践行实践育人等方面均发挥了作用。其中,红领巾电视台因可视化、形象化、互动性的优势,成为少年儿童最青睐的宣传阵地。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存在不足:一方面,少先队员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实践中,少先队员常面临“想用却不会用”的困境。自主策划节目时,设备杂操作多、剪辑作品门槛高等问题导致队员屡屡受挫,甚至产生“技术焦虑”。这不仅限制了队员的参与热情,更让电视台沦为少数优秀队员的舞台,多数队员仍是旁观者,难以通过实践锻炼媒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方式固化,制约少先队员综合素质发展。尽管义教课程方案倡导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和综合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执行时效果并不理想,各学科之间联动少、整合低,队员难以围绕红领巾电视台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这不仅限制了少队员在实践中的知识整合能力,也阻碍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红领巾电视台在政治引领、组织认同和实践育人方面已初具成效,但技术门槛高、课程联动少的问题制约着红领巾电视台的发展,也影响着少先队员的参与热情,可通过实施分层技术支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举措进行创新实践,实现全员成长、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红领巾数字电视台的实践探索

  (一)聘请特邀辅导员,推动红领巾电视台转型

  在“大队引领、中队衔领、小队认领”的创新机制下,电视台依托线上互动平台,以实时直播的数字化形式呈现。为此,学校聘请信息科技教师作为特邀辅导员,推动红领巾电视台由“广播”到“直播”的数字化转型。第一,新的设备,智慧黑板、电脑、摄像头、麦克风等数字设备的引入需要信息科技教师对负责队员进行培训与协助;第二,新的要求,信息科技赋能少先队活动要求特邀辅导员培育队员的媒介素养,懂媒体、用媒体、做媒体,成长为信息时代合格的公民;第三,新的实施,数字化节目的创作需要信息科技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电视台以大队部为核心,拟定《红领巾数字电视台节目指南》,指引中队选题。特邀辅导员出席每周例会,提供信息技术指导,促进队员再思考。在筹备“建队75周年”主题节目时,特邀辅导员建议四(2)中队运用AR技术复现少先队历史场景,让队员们观看虚拟少先队员与革命先辈跨越时空的对话动画,增强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特邀辅导员还负责培训和协助技术组,一是培训设备调试、信号传输、应急处理等技术能力;二是协助数字设备的采购、管理、维护;三是根据直播主题调整场地布置。如“与科学家面对面”“奥运冠军凌云志”等活动,辅导员协助技术组调试直播设备,培训小主持人使用互动平台,布置环形采访机位等,确保主题节目顺利播出,以信息科技赋能红色教育。

  各中队轮流承担电视台节目的具体策划与编排任务。特邀辅导员协助中队委员会完成数字化特色脚本创作。三(3)中队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融合中队特色文化活动“亲子共读,书香致远”,打造特色节目“用书本的厚度垫起人生的高度”,指导队员对节目进行数字化创新,成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富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在线内容,让队员们在屏幕前能够深切体会到中队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队是主要负责团队,而数字化创作离不开特邀辅导员的帮助。元旦之际,五(4)中队音符小队主动认领节目任务,并决定以音乐为主线,呈现出一部多乐器接力演奏的数字音乐作品《雪绒花》,但各片段的衔接问题却成为了队员们的难题。特邀辅导员提供教学视频支架,帮助队员解决技术问题。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也采纳建议,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腾讯文档,共同将活动成果转换为数字资料,并向大队部进行汇报,既保证了活动的完整性,也为未来优化和创新提供关键依据。

  (二)聚合课程资源,提升红领巾电视台质效

  红领巾电视台项目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将国家课程、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和学校少年宫等课程资源有机融合,提升了红领巾数字电视台的实施成效,培养少年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

  第一,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信息科技课程提供美图秀秀、剪映、WPS Office等相关软件的教学,引导队员根据学习与生活设计、创作作品,是红领巾电视台技术组和数字创作成员的“必修课”。队员们学习运用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在线平台开展在线学习与生活,并在筹划节目过程中,迁移运用在线平台分派任务、交流观点、协作编辑、展示成果,感悟在线学习的便利与创新性,培育信息科技素养,为红领巾电视台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学校少年宫关于信息科技的体验推广。“电台巷子”社团通过展示电视台的运作过程,让少先队员了解红领巾电视台这属于他们自己的展示平台,激发队员的光荣感与参与感;“数说光启”社团通过编程教学和媒体制作,提升队员的信息科技素养,为红领巾电视台数字创作提供支架;“校园新影”摄影社团则鼓励队员巧用摄像机,为节目积累素材,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通过“电视台+”的联动模式,信息科技类兴趣课程为广大少先队员搭建了学习平台,既能够彰显队员风采,又丰富了红领巾电视台的节目内容。

  第三,信息科技与其它课程的联合教研。对于电视台节目来说,作品的形式依靠信息科技,但内容需要其它学科的支撑,用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内容质量,如信息科技学科的动画演示与交互设计、语文学科的文稿优化、艺术学科则把控作品的观赏性等。最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产出高质量数字化作品,既培养了队员跨学科实践能力,也将红领巾电视台塑造成提升综合素养的创新平台。

 

  在教育数字化征程中,信息科技教师承担着帮助少年儿童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促进少先队员全面成长。红领巾数字电视台凭借聘请特邀辅导员、聚合校内课程的创新实践,引导少年儿童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让少先队员思想教育更生动、更活泼,让少先队活动更丰富、更多元,也为少先队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吕春芳